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回升,企业产品订单数量逐增,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紧张,部分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出现阶段性、临时性招工难现象。本文利用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并结合部分省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分析研讨会的相关内容,对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用工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主要特征
1. 2011年上半年用工短缺问题依然存在,但用工缺口有所减小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二季度,全国用工总需求525.8万人,求职人数492.9万人,求人倍率1.07,市场总体需求略大于供给。本季度,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上季度减少了24.6万人和7.3万人,各下降了4.9%和1.6%,用工缺口较上季度有所减少。多数省份谈到当前用工形势时,纷纷表示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尤其是沿海城市以及中小企业招工压力很大。从浙江、江苏、福建和安徽四省一季度、二季度的市场供求数据中看出,二季度用工缺口较上季度均有所减少.
2. 区域性缺工范围扩大,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二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市场求人倍率分别为1.08、1.07、1.04,与往年中西部地区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相比,中西部用工也逐渐趋紧,市场总体缺工范围逐渐扩大,正由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区域蔓延。从研讨会情况看,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经济回升,浙江省市场求人倍率由2009年二季度的1.41上升至2011年二季度的2.06。广东省近两年的求人倍率也在2左右浮动,尤其是中小企业市场更表现出供小于求的特点。2011年二季度,佛山市的中小企业用工需求为42467人,较一季度增长40.9%,求人倍率2.51,比一季度提高0.29。湖南省长沙市市场数据显示,2009年三季度之前长沙市各季求人倍率均小于1,而之后随着经济企稳,用工需求量不断扩大,求人倍率提高,开始大于1,市场表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安徽省市场也反映出2011年人力资源市场逐渐出现结构性招工难现象,2011年二季度,安徽省求人倍率1.22,较上季度提高0.02。用工难、招工难问题逐渐影响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困扰各个企业的一大难题。
3. 生产性和服务性普工需求旺盛,具有一定技术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供需矛盾较突出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二季度,67.7%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大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31.9%和35.8%,且求人倍率最高,分别为1.12、1.22。按技术等级分,企业对技术等级无要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对具有职业资格五级 (初级)的人员需求较大,职业资格二、三级的市场求人倍率最高,分别为1.77、1.71。当前市场主要以生产性和服务性的普工为主,具有一定技术等级的技术人员供需紧张。
福建、江苏、安徽和重庆市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比重最大,均超过整个需求市场1/3的比例;北京和天津两市则主要对商业和服务人员需求旺盛。从各省分职业求人倍率看,专业技术人员供需相对紧张,求人倍率较高,需求量较大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服务人员的求人倍率在1左右浮动。这说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供给量都较可观,供需两旺,而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在整个市场中的需求比重不是很大,却是相对最紧缺职业。
按技术等级划分,以安徽、福建和江苏三省为例,企业对技术等级无要求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具有职业资格五级 (初级)的技术工人。安徽省职业资格三级的求人倍率最高,福建省以职业资格二级的求人倍率最高,江苏省职业资格一、二级的求人倍率都比较高。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仍以普通工人为主;具有一定级别的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相对较高,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4. 16岁-34岁青壮年供需旺盛,用工缺口较大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市场对16岁-24岁和25岁-34岁的用人需求最大,分别占总体需求的27.3%和34.9%,且25岁-34岁人员的求人倍率最高,为1.20。16岁-34岁的青壮年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供需旺盛。从研讨会的情况看,浙江、福建、重庆、安徽和天津五省市人力资源市场对16岁-24岁和25岁-34岁的青壮年需求最为旺盛,需求比重占到整个市场的60%以上;福建省和天津市对16岁-34岁人员的需求比重超过80%,16岁-24岁人员的需求比重均在60%左右。从供需结构看,16岁-34岁人群的需求略高于供给,求人倍率相对较高,用工缺口较大。
原因分析
1. 经济回升及产业结构区域性调整,促使用工需求旺盛
由于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刺激计划发挥作用,各大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订单回升,纷纷开始加快生产,使得用工需求急剧上升。同时结合国家出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区域性发展战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需求增加,出现局部性用工短缺现象。
2. 东部竞争优势地位下降,劳务输入相对减弱
首先,东部地区农民工薪酬的优势地位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打工者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为1389元、西部为1382元。东部比西部仅高5%,而5年前为15%。其次,随着金融危机后期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择业的契机,中西部地区等劳务输出省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业环境,并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来吸纳本省市及农村富余劳动力。重庆市实施了在外省务工人员的 “回引工程”,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权益维护、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社会保障各方面的举措,为来渝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务输入相对减弱。
3. 企业提供的待遇与求职者职业诉求不匹配
“80后”、 “90后”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求职人员主体,职业诉求发生变化,在求职中更加注重工资水平、就业环境、个人发展空间等多重因素。而当前的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依靠低廉的人力资本赚取利润,提供的薪金水平及工作环境与求职者的预期有一定差距,造成招工难。据安徽省滁州市对家电制造企业用工状况的调查,企业薪酬比员工期望工资平均低500元左右,有部分企业还要求加班,造成大部分求职人员用脚投票,加大了企业用工流动性。
4. 岗位缺工情况被部分放大
当前企业上报用工需求信息较为主动,但求职人员信息登记却较被动,造成求职人员信息口径小于需求信息口径,使求人倍率被部分放大。另外,有部分员工流动性较大的企业,由于担心全年用工计划完成情况,长期在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人信息,部分放大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趋势判断
2011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整体回升,同时,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继续处于高位,7月CPI同比上涨6.5%,经济已进入通胀高风险期,控通胀的财政金融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使得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增加、融资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经济通胀的风险加大,人们生活成本压力增加,要求加薪的愿望会更强烈,企业与求职者间的矛盾,使形成用工缺口的风险加大。2011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7%,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回落,但仍位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速继续趋缓。从业人员指数为50.5%,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劳动力需求有所上升,升幅比上月略有加大。预计下半年我国制造业经济发展平稳,从业人员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下半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情况不会出现明显减少,供需保持适度紧张。同时,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带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预计四季度随着春节返乡潮临近,春季用工压力依然会较大。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需求的高峰期将逐步到来,下半年中、西部用工状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下一步,应继续密切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变化,高度重视企业用工情况及变化趋势,并适当组织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工作,适时跟踪了解企业的用工动态,完善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等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用工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