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何处着手?

万保人力资源   2011-06-05   浏览量:1111

分享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且知识创新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重点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创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我国如何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欧美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倡导学生个性教育。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近些年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较少,在培养的人才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缺乏能力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可谓切中肯綮。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力,在世界6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占了40%左右。可见,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单一继承型、技能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模式。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探索的精神,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级各类学校应大胆吸收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海外名校精品课程和办学模式,构建中小学与大学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最终成长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营建创新学术环境。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大学里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全世界70%的科学论文出自大学、75%的诺贝尔奖由大学教授获得即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大学把本科生研究计划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因而大多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也应当从本科生抓起,为一些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和专业深化教育。与此同时,学校必须把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摆到首要位置,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学术创新循环。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此外,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不仅要营建“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学术争鸣氛围,还应着眼于价值观的构建,在师生中倡导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意识,树立“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努力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简单劳动力过剩,高新技术人才不足。欧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英国实施了庞大的“终身学习”计划,瑞典建立了“回归教育”制度,实施教育休假法、成人特别津贴制度、职业资格培训等。我们急需深化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通过宏观调控协调不同行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紧缺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层次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我国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政府部门应强化人才终身教育机制,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继续教育体系,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

为了促进各方面人才的创新动力,我国还需持续完善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激励制度,提供相关的环境、资金和政策支持。近年来欧洲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孵化器来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各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给予补贴等方式支持孵化器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我国也相应地建立了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制度,今后还应更多地资助领军型人才和“海归”人才的重大研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和发明专利项目,进而以研发投资带动创新人才培养。

吸纳引进优秀人才。冷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都设立了技术移民制度,目前美国是吸收国外知识精英最多的国家,大学里50%的助教是外国移民。德国从2000年起实施“绿卡工程”,英国自2003年开始推行“高技能移民计划”,以吸引更多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日本也力图使科研人员中外籍人士的比例达到30%。此外,发达国家的研发中心纷纷向国外转移,跨国公司不仅充当了“人才猎头”的角色,也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桥梁。发达国家已从对廉价劳动力的争夺转向对高级人才的挖掘和争夺,其争夺的目标甚至从大学生向高中生转移,欧美国家均设立了诸多奖学金来吸引外国的优秀学生,理工科中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不断上升。

面对发达国家的挑战,我们必须出台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的培养,把人才看成是最强大的资本,为其制定科学的薪酬体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鼓励资助创新研究,让人才有事业感、成就感、归属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吸引机制,加强对外研发投资和国际合作,获取利用国外人力资源,分享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我国还可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和跨国企业,直接招聘世界优秀人才,或通过与当地大学等机构合作联盟的方式,来延揽高层次创新研发人才。

人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面对国际人才竞争激烈的局面,我们必须制定有效的人才策略,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您还可能喜欢的新闻



在线报名

求职登记

移动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