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已成全球最大央行

万保人力资源   2011-07-19   浏览量:1066

分享到:

如果问起谁是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答案会出人意外,因为不是美联储,而是中国人民银行。

  人行分别于2004年6月、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先后超过美、欧和日央行,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2006年到2010年间,人民银行的资产再度扩张2.4倍,2010年资产总额高达3.9万亿美元,占同年GDP的67%。

  人行成为全球最大央行,不仅可能影响大国央行的政策走向,而且可能影响未来全球金融格局。

  ——从资产的绝对量看,2010年,人行的资产分别是美联储和欧央行的1.6倍和1.5倍。

  ——从资产的相对量看,2010年,人行资产占GDP的比重分别是美联储的4倍和欧央行的3倍。

  ——从资产构成看,人行主要资产是外汇储备资产,2010年外汇储备资产占人民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80%,分别是美、英、日和欧央行资产的1.3倍、8.1倍、2倍和1.2倍。仅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资产就足以买下任何一家央行。

  ——与资产相匹配,人行银行准备金的绝对量是美联储的2倍和欧央行的近5倍。此外,人民银行准备金对GDP的相对规模是美联储的5倍和欧央行的10倍。

  美、英、日、欧四家央行与人行之间游戏的不对称性,体现在七方面。

  ——不对称的风险。

  四家央行主要面临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人民银行则主要面临汇率风险和通胀风险。

  首先,人民银行面临由货币错配带来的汇率风险:如果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则外汇资产的人民币价值下降。其次,人民银行外汇资产也因全球通胀率上升而缩水。

  第三,人民银行还面临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的风险。

  ——不对称的政策取向。

  面临利率和信贷风险的美、英、日、欧央行,会倾向较长时间地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低利率政策,以期降低银行债和国债的融资成本。

  然而,人民银行则期望其与国外的利差较小,以避免套利资金流入。

  四家央行的政策,会加剧人民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和通胀风险:推动四国货币相对人民币贬值,降低外汇资产的人民币价值;推动全球通胀率上升,稀释中国外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

  ——不对称的先天条件。

  四家央行有三个先天优势,一是都能发行储备货币,并可畅行全球;二是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可吸纳国内外储蓄为其银行和国债融资;三是有金融规则的制定权。

  人民银行则不具备上述优势: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不能作为信贷货币大量流出,被动投放的货币集中于国内金融体系,而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又不能充分吸纳这些流动性,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资产,自然容易形成商品和资产通胀压力。

  ——不对称的政策工具。

  四家央行可以通过两个办法来维持低利率:一是通过制定低政策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来维持低短期利率。二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购买其国债来压低长期利率。

  相反,人民银行动用的工具和市场化分散风险的力度受限。

  ——不对称的经济周期。

  目前,美、英、日、欧普遍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债务较多。各部门的主要目标是减债,尤其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以尽快减少债务,改善资产负债表。相反,目前中国不是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资产价格仍然有上涨压力,居民、企业、地方政府都有较大的贷款需求和扩张冲动。

  ——不对称的互动机制。

  四家央行可通过宽松的政策控制自身风险,而且具有在全球范围内推升通胀的潜力。

  相反,人民银行一方面面临继续积累外汇储备和增发的货币滞留国内并形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被迫购买别国国债。这些在客观上帮助四家央行维持低利率,并进一步稀释人民银行外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

  ——不对称的后果。

  第一,中国继续面临通胀压力。第二,目前的不对称会导致人民银行控制通胀的空间趋小、央行资产损失或有负债风险。第三,外汇储备资产主导的资产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和控制通胀的平衡空间。

  从本质上说,四家央行和人民银行的不对称游戏,反映的是各国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阶段、经济金融政策和现行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综合反映。

您还可能喜欢的新闻



在线报名

求职登记

移动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