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国60年以来,中国的高考几经变迁,从1952年高考制度的基本形成,到1966年的高考中断,到1977年的高考恢复,再到近十年来高考的全民关注……在此 “动荡”之中,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也处在一种“连绵起伏”的发展态势中。然而,高考究竟以何种形态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教育又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创新人才与素质教育又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近日,全国著名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对高考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高端论坛研讨会。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知名教授与中学名校校长齐聚新东方,以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品牌为教学样本对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学生备考策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大会力求寻找适合素质教育的高考优化方案,并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原素质教育的真实模型。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在引题发言中指出,高考的初衷是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小学基础教育是通往高考的重要的人才培养阶段。但随着高考对人才选拔的激烈性竞争,基础教育的导向也日趋极端化,大批中学学校把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学生的分数上,“分数决天下”、“一考定终身”的观念随处可见。在此之下的高考学生们,要么“苦读经书”,要么“自暴自弃”,而那些发愤图强“破釜沉舟”的孩子们,即便得了状元,也不免遭遇尴尬。
1996年一则“165名中国高考状元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的消息打破了中国教育的沉默。报道称,165个SAT满分的“状元”被哈佛拒收的理由是学校对分数背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满。原来,像哈佛、普林斯顿等这种国际学府,不仅要对平时成绩进行严格的考核,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也是必考之列,而且要求颇高。对比可以看出,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平时成绩,再加上综合素质,其“三合一”的考量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其中还蕴含了颇多灵活性考核空间。另据2005年的消息,“11名内地各省市高考最高分考生,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而其拒收理由更加刺眼:港大将成绩与面试同等重视,他们只接受有潜质适应香港生活并能为香港做出贡献的学生,杜绝“高分低能”现象,不收“书呆子”。
以上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典型的“重成绩”、“轻素质”问题。不过,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全盘否定60多年来中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理由。在当前国情背景下,作为一个人终身学习起点的基础教育,已经使得中国从建国初期的“扫除文盲”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全民教育”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向好的趋势,不能片面否定高考制度,更不应搞民族虚无论。我们应该拿出充足的信心改善当前的教育,提出创新人才模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与会的著名教育学家、中国中学德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宝祥这样说道。
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培养
那么,“创新人才是什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北京大学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回应说,“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育没有大问题,需要改变的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
在中国4000多个中学学校中,近8成的学校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有部分学校开始了有意识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中间存在有诸多“只喊口号不去实施”和“想做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现象。赵钰琳指出,当前,中国教育以培养学生文化知识为主,从知识到创新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体验与反思的环节,把握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实践和老师的训练。在北大附中就曾有过这样的实例研究,用非考试途径选拔大学人才:在一个纸盒里放入一个片状东西,让学生猜测。在给出的调查结果里得出,那些用常规思维方式思考的人会问“是小刀吗?”、“是筷子吗?”等,而具有发散思维能力的人则这样问“是塑料的吗?”、“是酒店里用的吗?”等,可以看出思维的开发需要不停的实践与启发。
其实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更广的涵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知识结构”等都在其中。在现有的高考教育制度下,我们应找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方法,公立学校的责任担当与培训机构的有力辅助是当前中国中学教育的合理化模式。
作为新东方培养多年的知名中学教育品牌,优能中学为我们提供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原了素质教育的模型。立足中国基本教育,在求实中创新,新东方优能能够联合国内知名教育人士共同研讨有关高考与教育的重要议题,不仅说明品牌权威性,还证实了其创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我们了解到,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依托其独具创新性的教学管理系统UMS,通过多元化智能测评为每一位学员选择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并配以专属的学习跟踪使学生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争取更多时间培养学生其他素质。除此之外,“快乐学习”亦是优能提倡的中学教育理念之一。调查分析具有快乐学习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容易考上名校,在北大学生调查中,约占70%的高考状元曾是快乐学习的中学生。当天由新东方优能中学推广管理中心主任罗娉老师主持发布的《2010-2011高考备考策略年度研究报告》印证了这一点,该研究报告是近年来优能中学教育对高考策略研究精化的集中浓缩,它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学习”、“快乐学习”的新高考精神。
对于高考的政策变动与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罗娉给出希冀:未来优能中学将继续行使“打造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未来真正精英人才”的使命,为素质教育做出更多实际贡献,让全国都能实现新东方“提高分数、励志教育、设计未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