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不设指标"

万保人力资源   2011-11-07   浏览量:785

分享到:

  昨天,首批160位上海“千人计划”专家正式亮相。从去年11月上海“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到首批专家亮相,上海“千人计划”九大评审平台共收到569份引进人才申报材料,经过专家初审、顾问评审等程序,最终确定160名人选。   创新人才128人,创业人才32人   据统计,在首批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的160人中,创新人才128人,创业人才32人。引进人才所在的专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工程与材料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环境与地球科学等8大类。在此之前,这160名引进人才分别在15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工作。其中,此前在美国工作的引进人才最多,共有100人,占62.5%。   在引进人才的年龄分布上,46岁至54岁之间的占半数以上,有98人;35岁及以下的有4人,占3%;36岁至45岁之间的有48人,占30%;55岁及以上的有10人,占6%。此外,引进人才属于或支撑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达120人,占75%,其中,生物医药所占比例最多,达30%。除此之外,金融经济13人,文化产业11人,环境保护3人,航运物流1人,其他12人。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选拔过程中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地域、不唯国籍”。据统计,在首批160位引进人才中,进入中央在沪机构和外省市在沪单位的共有78人,占总数的49%,分布在非公企业的有55人。   不设指标,宁缺毋滥   上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类别与中央保持一致,主要分为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创新人才具体类别除了与中央“千人计划”保持一致外,还根据上海“引进人才重点领域”相关要求,增设了金融、航运、文化创意等具有本市需求特点的人才类别。根据这一标准,上海“千人计划”共设置了9个引才平台。截至今年2月,各平台共计接收到569份引进人才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后,将基本符合条件的536人的申报材料提交平台专家进行初审。   “上海‘千人计划’在最初酝酿选拔标准时,就将人才需求的目标投向了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不设指标、宁缺毋滥’的推荐评审原则。”据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千人计划”的选拔“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   同行评议,专家评审   从基本符合条件的536名候选人,到最终脱颖而出的160名引进人选,上海“千人计划”按不同平台研究制定了细致的申报和评审办法,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创造性开展工作。   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整个评审过程中,我们坚持通过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先后组织了170多名海内外各领域各行业专家,通过面谈、会议评审等形式进行初审。初审后,又先后两次赴京邀请顶尖专家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评价,产生了最终人选。”   初审阶段,各个相关评审平台按照引进人才学科和专业情况,对创新类人才重点评估其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等,创业类人才则重点评估其技术水平、产业前景等。通过初审,共筛选出261位“重点推荐”人选。初审人选出炉后,市人才专项办又赴京聘请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顶尖专家对人选进行专家顾问评审,综合评价人选科研工作和团队领导能力。261位“重点推荐”人选被分成7个专业组,进行了专家顾问评审,最终产生160位引进人选。

您还可能喜欢的新闻



在线报名

求职登记

移动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