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万保人力资源   2011-06-30   浏览量:1140

分享到:

 根据日前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根据日前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职工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差距,基本实现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无拖欠。
  为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将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负责人薪酬管理;在建设领域和容易发生工资拖欠的其他行业普遍建立工资保证金,在市县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
  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将继续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研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健全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收入水平;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制定工作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
  为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国家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探索发布全国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指导意见;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实行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财税扶持政策。  
  今年一季度,全国13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0.6%。目前,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13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13元。  根据日前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各类企业将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巩固大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基础上,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同时,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努力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此外,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将更加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实体化基本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有望达到90%。 根据日前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构建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6亿人。  
  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38︰52。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扩大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进一步实施并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国家高级专家培养选拔体系;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健全职称制度框架体系。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制度。  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与此同时,我国将推进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改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安置机制,逐步完善军转安置政策法规体系,推进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建设;进一步拓宽安置渠道,全力完成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积极推进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工作,大力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

您还可能喜欢的新闻



在线报名

求职登记

移动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