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缺三样”将沦为弱势群体

万保人力资源   2009-09-14   浏览量:2082

分享到:

 

  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每年都会有一些毕业生经政府多方扶持之后还是无法成功就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何原本应该是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却变成了一群引人注目的弱势群体?

  弱点

  缺经验与市场需求脱节

  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人才“过剩”,即使像财会、计算机等目前供大于求的行业,也是结构失衡的问题,绝非真正饱和。

  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不同学历水平就业率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此外,由于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和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重复较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科生的“低就”,导致专科生受用人单位的冷落。二是专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今后要将高校的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挂钩,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将停止其招生资格。然而这一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凸显实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检验。

  此外,学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也成为许多企业理直气壮地“拒绝”大学生的理由。“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招聘的时候只考虑用人成本,拒绝接受应届大学生。”省内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表示。

  今年6月“一企一岗”活动在广东省范围内展开,佛山某陶瓷企业积极响应,希望以月薪3000元招聘工艺技术主管一职。

  然而该企业负责人面试了五六名应届毕业生后,最终选择的还是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在面试了几个应届毕业生后,我们不得不在招聘启事上加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件。”谭先生的无奈很有代表性,“没办法,现在大环境不好,我们中小企业本身就难做,选人最终还是偏向了企业的实际需要,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实践能力。”

  弱点

  缺远见期望值过高

  “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仍是当前就业的一大障碍!”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郑朝阳表示。现在,很多毕业生的眼光停留在大型国企、外企及事业单位上,许多人热衷于报考国家公务员,更有甚者把择业范围圈定在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对月薪抱有很大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在现有的就业岗位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广东工业大学刚刚毕业的小潘主修英语专业,尽管陆续接到了几家外贸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她最终还是一一拒绝了这些企业。离校已经将近两个月,她也没有急着找工作,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啃老族”。她说:“这些公司开给我的工资都只有1500—2000元左右,在广州要维持生活都难,而且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也不太适合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面对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现状,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就业危机。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广东白云学院副院长何小雄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首先应该更新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放低身段,降低对工资、工作条件的要求,从基层、中小企业做起。

  据了解,2009年起,我省每年将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今明两年计划选聘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时招聘1.6万名基层中小学教师,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到粤东西北农村中小学从教“上岗退费”政策。此外,还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参加国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然而有媒体报道称,大学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的优惠鼓励政策并不“感冒”,即便愿意去基层的大学生也是因为求职不顺作出的无奈选择。“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说。

  弱点

  缺就业指导少职业规划

  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不少学生反映,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求职时常常“碰了一鼻子灰”。有学生表示:“尽管现在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可主要是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就业常识。这些部门所开的讲座往往是满堂灌,不分专业、学历,针对性较弱,指导意义远远不够。”

  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7届毕业生小吴表示“自己很少去听这样的课,也没什么印象”。他告诉记者,毕业前,“自己只去听过一两次就业办组织的就业指导课,班里去听课的同学也不是很多”。

  有关专家指出,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停留在举办供需见面会、推荐优秀毕业生、传授应聘技巧等表面层次,关系到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深层次指导还很少。要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应把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给大学生创造“实战环境”,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认为,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就业援助政策解读

  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即可登记失业

  ———高校毕业生离校时仍未实现就业的,可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凭《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享受各项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

  困难高校毕业生可享受一对一就业服务

  ———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援助服务。

  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领半年临时生活补助

  ———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按失业保险金标准按月给予临时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6个月。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自登记失业当月起即可按月申领临时生活补助。补贴标准按户籍所在统筹地区的失业保险金标准确定。困难家庭毕业生是指符合城乡低保、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毕业生。

  ———临时生活补贴向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申领人应按月到指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实说明求职和接受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情况,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月对申领人的资格进行审核。

  ———申领人实现了就业或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或者累计三次拒不接受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工作的,临时生活补贴停止发放。

  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以项目为核心助大学生创业

  今年3月,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正式成立。首批15家创业单位已于7月份成功入驻,并且有2个创业团队已经先行完成孵化,正式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该校副院长马绪荣表示,“孵化中心的作用就是给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

  该校03级毕业生杨帆自主创立的布恩网络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月营业额已经达到10万元左右。由于本科主修电子商务,杨帆在校期间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直在从事电子商务运营方面的研发工作。07年毕业后,杨帆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但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2008年,中山市启动青年创业工程,杨帆成为首批受益者之一。之后,他又申请到5万元小额免息贷款,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1月,杨帆带着他的公司正式入驻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如今,公司主推的“万家企业免费上网计划”做得风生水起,短短半年时间内帮助各级企事业单位运营和维护的网站数量从100多家上升到500多家。公司现有10名全职员工及其他见习、实习员工都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毕业或在读的学生。

  马绪荣表示,“我们选择入驻项目的出发点就是它要能为社会服务,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凡是把创业当成谋生手段的项目我们一律不予考虑。”据了解,在该校创业孵化中心入驻的首批15个项目中,主要以科技创新、文化服务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该孵化中心还明确规定,反对食品饮料茶等餐饮类行业入驻。

  该校就业中心主任王军认为,孵化中心可以帮助有志创业的大学生解决资金和场地问题,但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对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团队管理及市场拓展方面开展指导。马绪荣表示,指导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正是孵化中心最根本的任务。

  为此,该校专门开办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班,通过思想碰撞汇集学生的创业想法,并且形成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点子库”。据介绍,实验班定期邀请企业家、职业规划师及相关领域专家与学生展开交流,围绕如何发现项目及运营项目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生中间广泛征集创业项目,通过指导、评介被确定为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将进入孵化中心进行培育。

您还可能喜欢的新闻



在线报名

求职登记

移动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