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万保人力资源   2009-08-05   浏览量:2595

分享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宏观背景和发展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人才国际化趋势凸显,人才国际流动日益频繁,人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是我国人才开发由国内开发转向参与国际开发的迫切需要     当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扩大到对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争夺。实践证明,世界各国人才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制度的优劣。一个好的人才制度,就能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反之,一种没有竞争力的制度,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日益加强的人才国际化趋势,中国要赢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建立先进的人才制度,使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政策法规,能够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因此,在开放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是我国人才开发由国内开发转向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是深化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工作由政策推动转向制度创新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的人才工作主要是依靠政策进行推动的,这对推动我国人才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更应看到,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政策演进自身,制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它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从政策推动转向制度创新,这是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工作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政策推动转向制度创新,当务之急是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包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三支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加强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开发等方面。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迫切需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强国,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将人才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     确保人才强国这一战略任务落实,要靠完善的制度作保证,这是治本之策,也是根本途径。制度靠法律法规来维护,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都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和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在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的同时,加大政策法规建设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开创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是推进党管干部转向党管人才的迫切需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党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研究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最新成果,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还指出:“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法制,优化环境”。这里的“管政策”和“完善法制”,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管人才就是党领导人民制订人才工作的法律、法规,党又领导人民执行人才工作的法律、法规。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要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分两步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制定了约4000多件与人才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立法层次不高、体系性不够、时效性不强和操作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要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分步进行。到2010年,初步构建起一个以法律法规为核心、以规章政策为主体、以“三支队伍”为重点、基本覆盖人才培养、评价、流动、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的人才政策法规基本构架。到2020年,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协调和谐、体例科学”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使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同时,逐步提升人才工作的立法层次,将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作者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您还可能喜欢的新闻



在线报名

求职登记

移动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