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Q上看到了一个话题“以社恐之名,拒绝社交”,结合当下的职场现实,不由得深深共情。
当你在电梯里遇到不熟的同事,会故意刷手机吗?当公司组织团建,你会故意缺席吗?当同事意图发起“链接”社交,你会推说实体店买的没链接吗?
不是真的社恐,是真的不想在“职场合群”。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学着推辞或学会推辞,默默拒绝同事抛来的“橄榄枝”,为“孤独经济”贡献一份力。
这绝非是社交能力不行,而是职场不值得,没有社交的心情,逼不得已才特立独行。
01
职场社交近似等于
金钱社交
前段时间职Q有一个话题引发热议:公司该不该把团建当作福利?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得不借宁贵人的嘴,问把团建当公司福利的人一句:“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占用休息日比加班还累,费用AA,不准请假的破财降灾,这叫福气?
有些人发出质疑说这届打工人太抠。但是这几年,职场“hard模式”开启后,有几个打工人真的好过?买房买车“负债累累”,租房公交“入不敷出”,最可怕的是有点钱的同事社交还要互相攀比。
月入几千的钱包真的经不起折腾,更何况交完房租真的所剩无几。奶茶电影,火锅唱K,桌游露营那不是想不想的问题,那是口袋里有没有钱的问题。
疫情反反复复,裁员潮潮来潮去,钱是普通打工人最后的“安全感”。与其用钱去做职场社交,不如用钱给自己增加点抗风险的底气。
02
职场社交近似等予
面具社交
“伪社恐”的打工人到底在逃避什么?逃避的是虚伪。
小吴是一名大厂程序员。在办公室时,他是角落里的“小透明”,下班后他是论坛的真大佬;在办公室时,他是一言不发的“小社恐”,下班后他是饭桌上的“段子手”。
不是不具备社交能力,而是不想参与“你演我”“我演你”的职场大戏。
就像小吴说的,他宁肯把键盘盘到包浆,宁肯把办公室天花板望到穿孔都不想带着面具跟同事进行“伪社交”。
与其听那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不如高质量独处。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给不愿带面具生活的“社恐“患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不合群“的”许知远”可以拥有一片精神家园;“敢说不”的王传君也可以收获大批赞扬。
保持真实或者保持沉默,这是越来越多职场人给自己和他人留的最后一点体面。
03
职场社交近似等予
人走茶凉
朋友大学毕业后远赴国外,做了法语翻译。经历地狱模式辗转回国后,职场人脉为0,只能重头再来。
按理来说“老乡见老乡”,异国他乡的职场友谊更加应该珍惜。没想到,朋友离职后有一半人就删了微信,剩下的一半人也鲜少联系。偶尔的问候也是固定三连:
在哪高就?薪资咋样?有跳槽的打算吗?
出现这个问题绝非朋友人品不行,而是之前的职场竞争稀释了太多感情。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这句职场宣言初听又飒又爽,结合这两年的职场新变化来看是又荒谬又心酸。
你努力+我努力+大家都努力=卷。“内卷”之后,剩下的只有利益没有人情。
很多人不是不想不社交,只是在没有任何提防时被人伤了心房,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多朝夕相对的同事变成了朋友圈点赞的关系。
比起低质量的“逢场作戏”,不如保持真我,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交给自己。
比起真社恐带来的焦虑,装“社恐”回避职场社交后,带来的“留白”反而能给打工人充满元气。
留言说说,你如何看待“职场社交”?